战“疫”护士卢一华:我是一名合格护士,但我不是合格妈妈
“请如实填写资料,在候诊区等待。”
“请露出上臂,别紧张,很快就好。”
日前,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三期大楼的一楼大堂内,上百名市民正在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引导下,有序扫码进场、排队登记、按号接种及等待观察、直至离开。
“要多喝水,针眼处记得不能泡水。”
“知情同意书上有留电话,紧急需要也可以随时打我的私人电话。”
......
在这群人中有一人总是在大堂内忙碌穿梭,时而扯着嗓子对已经接种完的市民反复叮嘱,这些话一天要重复说上几百次。
她就是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护士长卢一华。
叮嘱的话每天重复数百次
“最多的时候,一天要给3000多名市民接种,平均每一名护士要接种300多人,接种过程工作人员需要核对、登记市民的身份信息,与市民仔细核对疫苗种类和有效期...... 整个 接种流程实行单向循环,各个环节井然有序。”
卢一华从负责疫苗接种工作开展以来,就一直坚守一线,组织协调工作人员有序进行疫苗接种。
“需要协调的工作很多,包括卫健委、医院、疾控、社会各界接种市民......”卢一华说,有一些市民对于疫苗接种认识不清,所以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沟通。
“她的手基本就没有停下来过,一直都在忙碌,昨天和她说话的时候,她的嗓子都嘶哑得快说不出话来了......”卢一华的同事说,她做起工作来就是忘我的一种状态,私人手机基本是没人接的。
“您好!我现在有点头晕,肌肉酸痛,我该怎么办?”
“您好!我的学生说她接种部分出现红肿、疼痛。”
除了上班时间忙碌不停,卢一华在班后也时常接到接种完疫苗之后的各种咨询电话,一天有时候要接听20多通,她都是不厌其烦地回复,有时候为了等到接种者症状消失,她直到半夜也无法入睡。
妈妈那么辛苦,也都是为了我好
“孩子这么小,你怎么能老是让他吃剩饭和外卖呢?”
“这不是因为工作太忙,没有办法嘛!”
忙碌了一上午,中午1点多,卢一华在仓促用餐之际,得空拿出手机,打开手机监控软件。监控画面里,在不远的家中, 10岁的儿子也正在吃着简单的便饭。看到儿子安全在家,她又默默地把手机放回了口袋,泛红的眼睛望向家的方向。
就在前两天,儿子因为调皮,作业不好好做,卢一华大声地训斥了他一番。等到内心平静下来,她又十分地懊悔,儿子才10岁,与同龄人相比已经很懂事了。于是他便抽空与儿子交谈。
“妈妈没时间陪你,还批评你,你会不会怪妈妈?”
“怎么会呢?妈妈那么辛苦,也是为了我好。”
说到这,卢一华眼中充盈着泪水,似乎下一秒就会滑落,她紧紧地抱着儿子说:“谢谢你能理解妈妈”。
“我是一名合格护士,但我不是合格妈妈。“回想过去一年的经历,卢一华对儿子充满愧疚。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,最早一批报名驰援武汉预备队,6月转至集美嘉庚体育馆协助疫情防控,8月转至机场做国际航班核酸采集......一年多来,她不是在战“疫”就是在战“疫”的路上。
披星戴月驰援机场采集核酸
去年8月,国内已然是疫情过后万物复苏的景象,国外疫情却仍来势汹汹,严防境外输入,机场成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的主战场。卢一华第一时间主动报名支援机场为境外旅客采集核酸。
“早上四五点就要起来,晚上有时候凌晨两三点才回家,怕吵到儿子,所以总是小心翼翼的......”卢一华说,每天大概三四趟航班,每一趟都需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,在“不喝不拉”的条件下持续奋战四五个小时,有时候白天非常炎热,晚上又寒风刺骨,做完每一趟航班核酸采集衣服就完全湿透了。
“采集鼻咽拭子过程中,大多数被采者都能很好地配合,但也会碰到一些比较紧张和敏感的患者,出现呛咳等情况,飞沫很容易被喷到脸上。检测前,每个采集对象都有可能是感染者,虽然我们接受过专业培训和考核,但心理压力还是不小。”卢一华说,有一次遇到一名有自残行为的旅客需要采集核酸,但采集室有小剪刀,生怕旅客对采集人员造成伤害。因为我是组长,所以主动承担这项采集的任务,接到旅客后,经过10几分钟的心理疏导,他情绪慢慢缓和,我最终顺利完成这项采集任务。
谈及一年来抗“疫”的感受,卢一华说虽然很辛苦,但也一直在成长,现在最希望的就是疫情早点结束,可以好好陪陪孩子。